磁共振参数的故事(一)
今天我们来讲讲磁共振参数的故事,很多人一听着磁共振参数,就觉得头疼,感觉太难。很多人只是单纯的怕磁共振,怕修改参数,觉得CT扫描多简单,为什么磁共振扫描这么麻烦,还得改参数。其实,真正接触了磁共振,接触了参数,才发现,也不是这么难。所以,万事开头难,如果单纯的恐惧心理怕参数,永远不去尝试,那么参数对于你来说就是永远很难。
在讲参数之前,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为什么参数很重要。修改参数肯定是为了更好的让图像更好。评价磁共振图像质量,我们首先考虑磁共振信号强度。
影响磁共振信号强度的因素主要有两类:一类是组织本身的特性,比如质子密度多少,T1值,T2值,组织含量及性质(是否有结合水);另一类是磁共振参数。
我们以SE序列为例,来看看磁共振信号的公司:
SI = K.N(H).e (-TE/T2).[1-e (-TR/T1)]
上式中,SI代表信号强度,K值为一个常数,N(H)是氢质子密度,e是自然底数,等于2.71828182845904,TE为回波时间,TR为重复时间,T2为组织T2值(与组织自身特性有关),T1为组织T1值(与组织自身特性有关)。
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公司中,有关于组织特性的,比如T1,T2;也有参数相关的,比如TE,TR,所以决定磁共振信号强度的既和组织特性有关,也和参数有关。
除了单纯的磁共振信号强度,我们很关心的一个评价磁共振图像指标的术语叫做SNR,Signal-Noise Ratio,信噪比。也就是磁共振图像中的有效信号和无效噪声之比。这个比值越大,说明图像越好。
我们在做磁共振图像的时候,都希望图像的SNR高,这样图像清晰。当然,很多时候我们还会考虑图像的分辨率,CNR(对比噪声比),扫描时间等。
信噪比和我们的参数设置非常相关,好的参数设置能提高SNR,我们修改参数,优化参数的目的,就是达到我们想要的SNR,或者分辨率,或者对比噪声比。当然,SNR最重要。因为,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噪比,你分辨率做得再高,也没用,因为图像噪声太大,都掩盖你需要观察的组织了。
也有一个信噪比的公式:
上式中,Pixel代表体素大小,Average代表激励次数(飞利浦对应NSA,西门子对应Average,GE对应NEX)。Number of PE代表相位编码步级,BW是采集带宽。
从这个公式中,我们可以看到:
体素越大,SNR越高,这很好理解,因为一个体素越大了,单位体素内的,氢质子密度越大,提供的信号越多;
激励次数越大,SNR越高,这也很好理解,激励次数多了,当然信噪比就越好。激励2次,比激励1次,信号大了2倍,噪声大了√2倍,这样的话SNR等于大了2/√2倍,等于增大了√2倍;
采集带宽越大,SNR越低,在前面的文章中,我专门写了采集带宽的相关问题,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了。
磁共振参数非常多,特别是大家用过飞利浦机器的都知道,飞利浦机器参数开放度是最大的,就是用户可以自由更改的最多,所以很多用户会比较头疼,这么多参数怎么学啊。
其实,虽然参数多,但是,我们可以把参数分类,归位几大类。(注:这里我没有严格按照飞利浦的归类来写,而是把参数的作用进行归类)
第一类:几何类;
第二类:分辨率类;
第三类:对比度类;
第四类:生理及运动类;
第五类:系统及后处理类。
Ⅰ.几何类
几何类参数,主要决定扫描体位,成像范围(视野大小),成像方位,相位编码方向,采集模式,扫描顺序,扫描层数,扫描层厚,层间距等。
扫描体位,大部分序列我们用的是头先进体位,也就是头先对着磁体孔进入。也有很多扫描我们选择脚先进,也就是脚对着磁体孔,比如扫描下肢,关节啊,包括部分腹部,盆腔扫描。
成像范围也就是视野大小,觉得我们扫描多大范围。专业术语叫FOV(Field of View)。因为我们扫描是2D或3D,因此FOV有2个或3个方向可以改的。AP代表前后方向,FH代表头足方向,RL代表左右方向。如果我们是做横轴位扫描,那么一层中,我们可以通过调整AP或RL大小,改变一层中的扫描范围,当然你也可以直接调整FH大小,这个在横轴位中属于层面方向了,可以通过直接增加扫描层数或者扫描层厚来实现。
磁共振的层间距概率和CT的不同。磁共振层间距英文叫做Gap,CT的层间距英文叫做Spacing。看英文就知道这两个的区别。
CT的层间距定义是一层的中心到另一层中心的距离。那么比如说,我一层扫描1cm也就是10mm,一层的中心是5mm。两个1cm层之间,中心距离可能也是1cm,也就是spacing是1cm,但是,这两层之间并没有间隔,没有gap。磁共振就不同了,磁共振的层间距,就是指这两层之间中空的部分,是有空隙的。
层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几何参数,当然,它也能决定对比度和信噪比。层厚越厚,部分容积效应就越重,但是信噪比就越高。理想状态下,我们希望影像断层读片,是断面图片,也就是一层图片切得无限薄,接近没有层厚,但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。层厚越薄,部分容积效应就越弱,层间分辨率就越高,但是SNR越低。
所以,层厚与SNR成正比;但是层厚与层间分辨率成反比。层厚越大,引入的部分容积效应就越重。
扫描方位,这个就很好理解了。这个图像是做横轴位扫描,还是矢状位扫描,还是冠状位扫描。当然,用户可以在定位像做计划的时候,任意拖动角度来改,也可以通过几何参数来改,还可以通过飞利浦角度,偏中心参数,直接输入那个方向的角度偏转,都是可以的。
扫描顺序也是可以修改的,而且不要小看这个参数,作用很大。在飞利浦Geometry参数栏里,有一个叫“Slice scan order”的参数,可以用来修改扫描顺序,也就是指定要激发层的顺序。这个参数下拉选项很多,我们来举个例子,大家就一目了然了。
举例:假设我们扫描一个横轴位,头足方向扫描10层。
Slice scan order的参数设置与相对应的激发层顺序,显示如下表:
默认的default是顺序激发,1,3,5.....,为什么不是1,2,3.....。因为有的时候为了避免相互领巾两层之间的交叉干扰,我们先激励1,3,5,7,9,再激励2,4,6,8,10。所以大家还记得为什么2D扫描,磁共振有真正的层间距Gap了吧。当然,现在机器先进了,并不是说,只要是2D扫描,磁共振必须有层间距(值大于0),现在好多机器很轻松的可以做0间距(没有层间距)或者负的层间距(重叠扫描)。
ascending升序,很简单,就是1,2,3,4,5,......
descending降序,同理升序,10,9,8,7,6,.....
central呢,就是先从中心激励,再到两边。
这里注意,Slice scan order这个参数,和K空间填充顺序是不同的,飞利浦中,K空间填充顺序是在Profile Order里面修改。
激励顺序或者扫描顺序这个参数有什么作用呢?
前面提到了,如果2D扫描,相邻层太近,层间距太少,如果是按顺序激励,很容易引起相邻层之间的交叉干扰,出现伪影。
那么我们有两种办法解决,增加层间距,或者改变激励次序。
有时候我们肯定不想加大层间距,因为这样的话,空隙就多,漏的就多。我们就可以通过修改Slice scan order模式,来既不增加Gap,又解决了Crosstalk。
采用Interleaved的扫描激发顺序,间隔扫描,我们激发1,4,7,这样相邻两层即使0的层间距,也不会产生交叉干扰伪影。
另外,在头颅TOF扫描中,我们通常设置激发层的顺序方向与血流速度方向相反。(我前面写血管专门说明了这个问题)。
如果激发顺序方向,和血流方向相同。那么到了后面层,同样的血流受到前面多次激励脉冲的激发,到了后面就越来越趋于饱和,血管远端就没有信号,这个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。
采用反血流方向的激发顺序,血流就不容集受到饱和。
由于时间和篇幅关系,这期的参数介绍就先到这里。磁共振参数是个系统工程,不可能一期就介绍完,参数的用法也很灵活,后面我会继续介绍一些参数的使用方法和经典案例。这样可以让大家更好的用好磁共振,把磁共振用到极致。
非常感谢大家一路的支持,很多细心的读者,经常发现我打了错别字。这里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的细心及仔细,谢谢大家。另外,也给大家说一点,希望大家谅解。因为现在这个输入法啊,很多时候,打了相近的词组,在按空格或者回车的一瞬间,它自动把词语重新排了,这样刚好就打错,当然大部分读者老师一看就知道,肯定是笔误(输入法误)。另外,有错别字,第一说明,我也有不严谨的地方,没有时间检查了,因为每次都是自己码字,自己手打这么多字也不容易;第二是说明,我这个原创,肯定是100%原创,手打的字,我也几乎不会打草稿,再修改,再把它复制,粘贴上去,因为确实,我没有这个时间。打完这段话的时候,都已经00:35分了。因为今天晚上比较忙,我是从23:15,开始写这一篇的。最后,我以后一定注意,尽量不出现错别字,写完,简单检查一遍。谢谢大家。
2017.08.02 李懋